手机版 登录 注册
文字大小
夜间模式
沧海浮末

作者:赤军

编辑:查内幕

第七章(四)高山倾倒
2023-05-26

    丰臣秀吉究竟为什么要在才刚统一日本,政权还不够稳固的前提下,发动侵朝战争呢?其实这并非一个战争狂人的头脑一热,临时起意,而是由整个日本社会的状况所决定的,换言之,具有相当大的历史必然性。

    战国乱世,纷争不休,在日本历史上是一段空前的黑暗期,但同时这段黑暗期也促使原本半封闭的日本敞开大门,去放眼整个世界,去接纳更多的新生事物。为了富国强兵以争霸权,从战国时代中期开始,日本沿海地区的大小诸侯就大力开展海外贸易,逐步拓宽了眼界。

    日本的海外贸易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对东亚沿海的私商贸易,以及倭寇侵扰;二是对东南亚的半官方半私人贸易;三是对日本所称的南蛮也即西洋各国(主要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官方贸易——各派天主教和最先进的火药武器,就是从这一渠道传入日本的。

    通过这些海外贸易,使得日本诸侯们逐渐认识到日本只是一个小国而已,就连中国都并非世界的中心、并非天下唯一的最强大的国家,日本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必须冲破列岛的束缚,向杳不可测的汪洋大海进军。丰臣秀吉的旧主织田信长就曾经在天主教传教士的影响下,起过在统一日本后就建造大海船冲向世界的念头。

    织田信长死得太早,他远航的想法,不管是和平远航还是对外侵略,都没有转化为真正的行动。而丰臣秀吉则不同,他在统一日本以后,立刻就把这种想法付诸实施了。

    如前所述,丰臣秀吉的统一其实是很简单化的,统治并不牢固,很多地方诸侯只是暂时臣服于他的军门之前,随时都可能跳出来再造他的反。经过长期战乱,大名们都豢养了大群的武士,这些武士与中国的军人不同,既可以世袭,在社会身份地位上又与只从事耕种的农民有着本质区别,具有相当大的特权,所以不是说战争一结束,立刻就能马放南山、铸剑为犁,让他们回家种地去的。该怎么解决数量如此庞大的已经没有用武之地的武士们呢?仍然让他们佩刀执枪,在国内无所事事地悠游,迟早会惹出大乱子来。

    大名们很少再有出兵作战的机会,无法掠夺更多的物资和土地,他们就无法养活麾下数量庞大的武士阶层,无论发不起俸禄还是硬要把武士们转化成平民百姓,都必然会引发领内动乱,进而威胁到作为武士集团共主的丰臣秀吉的统治。

    要解决这个社会问题,其实有各种方法,各种手段,但丰臣秀吉在织田信长事业基础上所达成的统一,实在是太快速了,这就使得他本人日益骄横,为此采取了最便捷,同时也最不明智的解决方法——输出矛盾,对外侵略。

    无论朝鲜,还是中国,甚至于在丰臣秀吉狂妄的想法中还包括印度,只要打败这些国家,夺取了他们的土地,用以封赐那些已经在日本领不到封赏的武士们,问题不就彻底解决了吗?

    勘合贸易是聚敛财富的大好手段,只要有了足够丰厚的财富,假以时日,国内矛盾自能逐步解决。但在一辈子厮杀疆场的丰臣秀吉看来,海外贸易远没有发动侵略战争来得便捷,得利更速。认为“关白侵朝之意,只在封贡”,那完全只是小西行长纯从商人眼光所得出的一厢情愿的猜测而已。直到前线战局不利,逐渐意识到靠发动对外侵略来缓和国内矛盾的方法困难重重,远没有自己当初设想的那么简单,丰臣秀吉才勉强同意了小西行长提出的议和求贡的建议,但就其本意而言,对此也是并不抱太大希望的。

    故而封贡之事才略有坎坷,小小撞了一下墙,丰臣秀吉立刻就变得不耐烦起来,再加上他认为明朝许封拒贡的行为是对自己的轻视,对自己的欺骗(其实只是小西行长和沈惟敬两人欺骗了他而已)和对自己的侮辱,于是态度立刻又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重新考虑继续侵略、扩大战争的问题。

    这是小西行长根本料想不到的。

    如果说欺骗的话,其实是小西行长首先揣测错了丰臣秀吉的想法,进而他又无意中用自己的想法欺骗了沈嘉旺,沈嘉旺信以为真,又去欺骗沈惟敬,沈惟敬同样信之不疑,并认为这是达成自己解除禁海令理想的天大良机,跑去欺骗了袁同和石星……一群人沉浸在自欺欺人的妄想中,反过头来再故意欺瞒丰臣秀吉,终于导致局面一发而不可收拾……


    经过沈惟敬和小西行长的反复密议,最终两人决定既然无法阻止战争再次爆发,那起码尽量使自己置身事外吧,他们决定把烫手的山芋给扔出去——扔给谁呢?就扔给朝鲜好了。小西行长劝说丰臣秀吉继续堆出满脸假笑来敷衍明朝使团,同时写下两封表文——一封是对于册封的献恩表,一封是请求明朝皇帝处罚朝鲜的弹劾状——交明朝使团带回北京。

    有人认为这两封表文也都是小西行长和沈惟敬伪造的。但问题是丰臣秀吉本人为了麻痹明朝,并没有即刻在明使面前大动肝火,不仅如此,他还备下了丰厚的礼物,请使团进献给万历皇帝——虽然诏书上明言不得进贡,但这不是正式的贡品,不是由日本使团携带的,也不要求还礼,皇帝应该不会拒绝——可见还并没有立刻撕破脸的打算,既然如此,随便写两封信来加大麻痹的力度,又有何不可呢?只要小西行长想到这一点提出来,丰臣秀吉肯定是不会拒绝的。

    反正又不需要他自己亲自动笔,手下那么多佑笔(书记官)和外交僧,随便找个人草拟一下,自己盖上图章就行了嘛。

    小西行长得到了这两封表章以后,没有交给身为册封正使的杨方亨,却交给了同谋的沈惟敬。沈惟敬紧紧捏着这两封表章,当做救命稻草一般——他实在是对官场狡诡、政治风云一无所知,否则,只需把表章递给杨方亨,把责任都推在杨方亨身上,就可以彻底撇清,万事大吉了。最终正是这两封表章,给他带来了泼天大祸。

    且说明朝使团在丰臣秀吉的热情欢送下,终于离开日本,回归朝鲜的釜山。这个时候,丰臣秀吉已经下定了继续侵略朝鲜的决心,得但不下令驻守釜山的日军后撤,反而秘密增兵。武官出身的杨方亨在釜山军中查探到一些蛛丝马迹,不敢耽搁,急忙快马回归北京。沈惟敬却不肯走,他害怕回到北京后丰臣秀吉重开战事的事情败露,朝廷将会责罚自己,觉得还是呆在釜山比较安全,所以诡称监督日方履约撤军,执意留了下来。

    这个时候的沈惟敬,在侵朝日军中已经建立起了相当高的威信,那些不愿意再泥足深陷,想要赶紧撤兵回国的日军将领们都把沈惟敬当成自己的大恩人、大救星。即便丰臣秀吉暗中下达了继续进兵的命令,他们仍然在幻想着:“只要沈大人在,和议退兵就还有希望。”所以都把沈惟敬待若上宾。沈惟敬在釜山每日接受各营日将的宴请,自我感觉比回去风浪难测的北京城要安全多了。

    当然,他不可能一直留在釜山,他总归是要回朝复命的,为了给自己平安回家铺路,沈惟敬瞒着杨方亨,暗中派人把丰臣秀吉的那两道表章送去了北京。

    然而他料想不到,因为谈判、册封旷日持久,这个时候的北京朝廷又已经是主战派的天下了。日军长期滞留釜山不走,就连册封仪式完毕后也没有丝毫撤军的迹象,朝鲜国王李昖大感恐慌,多次上奏北京,要求再次用武力加以驱逐。明朝主战派趁机卷土重来,石星招架不住,左支右拙,日夜期盼着册封使团可以早日回京,把所有问题都画上一个休止符。

    就在这种情况下,杨方亨空着两手入朝复命。

    杨方亨启奏万历皇帝,册封虽已完成,釜山日军却并无撤兵的迹象,反有增兵之形迹,希望朝廷早作裁断。万历皇帝闻言大怒,当殿斥责石星。其后不久,沈惟敬派人送来的两份表章也到了,石星如同抓到根救命稻草一样,不及详查,立刻呈递御前。

    万历皇帝再问杨方亨,杨方亨为了撇清自己,就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了沈惟敬身上。他首先怒斥:“此表为假,定然是沈惟敬伪造的!否则这两封表章为何不交给身为正使的我,而偏要交给沈惟敬呢?”继而把沈惟敬在册封典礼上向丰臣秀吉磕头,沈惟敬时常与小西行长私下密议,等等情况添油加醋地陈述了一遍。

    中日之间官方交往已经断绝了大约两百年,丰臣秀吉那些佑笔、外交僧并不熟悉中国礼仪,再加上沈惟敬所谓先期渡海去教日本人礼仪也只是借口而已,所以这两封表章的格式和语气都相当糟糕,按照明朝史料所载:一,“不奉正朔”,也就是说没有按照藩属国必备的礼仪那样使用中国的历法;二, “无人臣礼”,言辞不够恭敬;三,“用丰臣图书”,盖上的是丰臣秀吉的私章,而不是大明朝才刚赏赐的日本国王金印。一方面,万历皇帝看到这种格式、语气,大感愠怒,另方面也从而相信了杨方亨所言,这两道表章是沈惟敬或别的什么人伪造的,并非丰臣秀吉所写。

    于是轰然一声,石星这座原本在皇帝心目中似乎是坚固不移的高山瞬间便倒塌了。万历皇帝下诏,即刻逮捕石星、沈惟敬,下锦衣卫狱严加勘问!



游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