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登录 注册
文字大小
夜间模式
荒原 完结

作者:半枝半影 译

编辑:子涵 

内容简介:
Thomas Stearns Eliot 作于1922年;
据 Amazon Classics Seattle 版翻译。
编辑推荐:
由于种种原因,《荒原》就不放原文了,而是将译文做成图片放上来。实在是因为《荒原》是多少需要一些“设计感”的诗,所以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朋友子涵,版式设计是她的心血和功劳!
因为原诗中掺杂着拉丁语、德语、法语和梵语,英文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分辨,但一并翻译成中文时就有些混淆了。我的办法是把拉丁文和梵文翻译成文言,区别在于拉丁文的文言是“原创”,而梵文用的是“现成”的句子。
当然,这是我非常“个人”的解决办法,而我非常“个人”的理解是,写着写着,诗人已经无法从英文中找到他想要的表达了,所以转向梵文的表达。
那么在翻译中,和他一样直接上梵文固然是好办法。但我选择从中文古代文献中寻找“现成”的表达,另一种意义上的“向古老遥远的智慧求助”。
这是否是合适的做法,我当然无权判断。我只能说,因为这一版《荒原》的翻译,也是我非常“个人”的翻译,而在诗的翻译上,我不是一个特别忠于原文的译者。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翻译观”,自己的“理念”,其实和写作是很相似的。而在诗的翻译上,我一直主张的是,诗人写诗不是为了让读者看懂,但译者翻译诗的时候,应该是自己“读懂”了这首诗——哪怕这种“懂得”只是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哪怕这种理解和感受实际上并非作者的本意或研究者的诠释,但只有你觉得自己懂得了诗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抒发什么、呼喊或是叹息什么,你才能将之传达出来。
而我们翻译诗,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是为了将自己读到这些诗句时的感动与震撼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到底多么美!多么动人!多么有力量!(——或者我再说得更“个人”、更极端一点,如果我们读了译诗,茫然不知所云,那么翻译这首诗的意义又何在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一版《荒原》的翻译,大约是我最“放飞”的一次了。我的小小的野心,是翻译一版普通读者不需要借助注释来读的《荒原》,所以有些地方我斗胆添加了一些原诗中没有的内容,并尽量贴着原诗的行文来添加,但终究还是过于胆大包天,实在心中惴惴,所以这些“添加”的部分,就用了与正文区别还比较明显的颜色。
同时拉丁文和梵文,我又觉得仅仅用文言还不足以“提醒”读者,所以在版式设计上,前者用了楷体,后者用了细明体。
至于德语和法语,我也曾经考虑过用方言来翻译,比如德语用西北方言,法语用吴侬软语……但,效果实在是太奇怪太出戏了,所以就还是要求助于排版,德语用的字体是仓耳与墨,法语是黄令东齐伋体。
所以,大家知道为何我说《荒原》是多少需要一些“设计感”的诗,以及为何我要把最诚挚热烈的谢意献给子涵了。
当她最初提出帮我做这首诗的版式设计的时候,我以为只是一些字体的调整,但当我拿到她的设计稿时,真的是几乎泪目,实在是太出色了。
子涵问我如何,我回答说:“我觉得你是真的读懂了这首诗!”
而她接下来的话更让我感动,她说:“我竟然爱上了这首诗!”
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值得,真的是值得!即使只为了这一句话,就都是值得的!尽管人们都说现在是一个浮躁而不可捉摸的时代,尽管有太多我们无能为力的情形,尽管一直有人说文学已死,尽管有时我也会觉得诗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只要还有一个人,因为我拙劣的译笔,而静下心来,读完四百多行的长诗,说自己爱上了这首诗,一切就都是值得的,值得去尝试,值得去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