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登录 注册
文字大小
夜间模式
诗人的诞生历

作者:轻舟GalaxyCraft

编辑:三宅

四月七日 · 华兹华斯
2025-04-07

今天是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诞辰。

作为“湖畔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同时也是英伦桂冠诗人之一,华兹华斯被认为是文艺复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传统,而他与柯勒律治共同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则开启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

· 华兹华斯出生在坎伯兰郡科克茅斯(现坎布里亚郡),属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他的妹妹多萝西比他小一岁,两人一起受洗,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关系最亲密。多萝西后来也成为诗人和作家,终身未婚。他们的哥哥是一名律师,年纪较大的那个弟弟成为一名船长并葬身大海,年纪最小的弟弟曾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

· 华兹华斯八岁时母亲去世,他被父亲送到兰开夏郡一所学校,而妹妹多萝西被送到约克郡的亲戚家,此后兄妹俩九年未曾见面。

· 在剑桥读书时,华兹华斯经常于假期出游,还曾徒步游览阿尔卑斯山附近。华兹华斯到法国时正遇值法国大革命期间,他很受鼓舞,并由此萌生出共和主义思想,直到后来的恐怖时期让他幻灭。

· 在法国,华兹华斯与一位名叫安妮特·瓦隆的法国姑娘坠入爱河,但英法两国的紧张关系让他只能独自回国,安妮特和他的女儿卡洛琳九岁时才见到父亲,华兹华斯的诗作《这是一个美丽的夜晚,平静而自由》就是回忆与九岁的卡洛琳在海边散步的情形。尽管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华兹华斯未能和安妮特结婚,安妮特另嫁他人,但他一直尽自己所能照料她们母女的生活。

· 在法国,华兹华斯还遇到了当时一个神秘的旅行家约翰·“行走的”·斯图尔特,此人徒步流浪三十年,从印度出发,穿过阿拉伯、非洲和欧洲,直到美国。他写了一部《自然启示录》,是一部早期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对华兹华斯的影响很大。

· 华兹华斯二十五岁时继承了一笔遗产,得以专心写诗(又一个可恶的~),同年他结识了柯勒律治,两年后,华兹华斯和妹妹搬到柯勒律治家附近居住,英国诗歌史上一段伟大的友谊与合作就此开始。在多萝西的建议和促使下,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创作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的名作《丁登寺旁》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都收入其中。但初版时两人都没有署名,再版时只署了华兹华斯的名字,之后诗集名又被写作《柯勒律治集》,最终还是华兹华斯的妻子建议定名为《抒情歌谣集》并署两人的名字。

· 华兹华斯的妻子玛丽·哈钦森是他儿时的玩伴,并曾在同一所小学念书,婚后多萝西仍与兄嫂同住,并和玛丽成为好友。

·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多萝西曾结伴出游德国,柯勒律治觉得收获颇丰,但华兹华斯说自己的主要收获就是思乡之情,所以兄妹俩先回到英国。他们移居格拉斯米尔的鸽舍,与另一位诗人骚塞做了邻居,至此集齐了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湖畔三诗人”,他们的创作也被称为“湖畔派”。

· 写诗之余,华兹华斯创作了一部剧本《边民》,讲述亨利三世时期英格兰和苏格兰边境的冲突,尽管他精心打磨了两年,剧本还是被考文特花园剧院经理拒绝,他宣称“这部戏剧不可能成功上演”。之后华兹华斯继续修改,足足改了四十五年,这部剧才最终上演。当然,这也就成为他唯一的戏剧作品。

· 华兹华斯和玛丽有五个孩子,一个女儿三岁时去世,一个儿子六岁时去世,给他的打击相当大,加上和柯勒律治的友谊因为柯勒律治的成瘾症状而出现裂痕(晚年他们恢复了友谊),华兹华斯接受了一份邮票经营商的职务,离开了他的诗人朋友们,搬到安布尔塞德的赖德尔山,并在那里度过余生。

· 骚塞去世后,华兹华斯被提名为桂冠诗人,他起初拒绝,理由是自己已经太老,但真实原因是每一位桂冠诗人都要为英国政府写至少一首诗。当时的英国首相罗伯特·皮尔向华兹华斯保证,他除了接受桂冠不必再做其他任何事,他这才接受,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位未向大英帝国歌功颂德的桂冠诗人。

· 华兹华斯去世前三年,他的女儿朵拉突然去世(享年四十二岁),这对年迈的诗人是个巨大的打击,他从此再未写一行诗。

· 华兹华斯去世后,他的遗孀玛丽出版了他的诗体自传《致柯勒律治的诗》(又名《序曲》,是他计划中一部哲学长诗的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他最后的杰作。

· 华兹华斯的妹妹多萝西晚年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一直由华兹华斯和妻子及家人照顾,她在华兹华斯去世五年后病逝。

· 诗人兼画家威廉·布莱克是华兹华斯的崇拜者,他曾给朋友写信,说自己第一次读到华兹华斯的诗歌计划时,震惊到“肠胃不适,甚至差点送命”。

· 华兹华斯的其他崇拜者也提到他“令人敬畏”的特质,苏格兰诗人兼剧作家乔安娜·贝利说:“他看起来就像一个除非有明智之言否则不能与之交谈的人”,初次见面的人很难想象他有多么“愉快和仁慈”。

· 华兹华斯诞辰二百五十周年时,英国皇家邮政发行了十枚一等邮票,纪念十位浪漫主义诗人及其最受欢迎的作品,华兹华斯的邮票上选择的是《彩虹》一诗。

250407.png


游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