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登录 注册
文字大小
夜间模式
诗人的诞生历

作者:轻舟GalaxyCraft

编辑:三宅

四月十二日 · 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
2025-04-12

今天,是俄罗斯剧作家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Alexander Ostrovsky)的诞辰。

作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生创作了四十七部戏剧,几乎凭一己之力带来了俄罗斯民族戏剧的繁荣,至今,他的剧作,在俄罗斯仍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并被最频繁上演。诚如后世的评价,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生坎坷,备受内心煎熬和辛勤劳作之苦,却忠于他笔下所呈现的简单理想:故土、纯洁情感、人性中的善良,以及他快乐与痛苦的源泉——戏剧。

那么,关于这位戏剧界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为了区别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我们将他称为亚历山大。)

· 亚历山大的祖先来自科斯特罗马省涅列赫塔地区的奥斯特洛夫村(莫斯科东北部),因此使用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个姓氏。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后来成为国家官员,并获得贵族头衔。

· 亚历山大与姐姐娜塔莉亚关系亲密,童年时彼此陪伴,因此他学会了一些女孩子的手艺,比如缝纫和编织。亚历山大童年的另一重重要慰藉来自保姆库图佐娃,她给他讲的故事启发了他后来的创作,包括他最受欢迎的剧目《雪姑娘》。

· 亚历山大八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娶了拥有俄罗斯和瑞典血统的埃米莉亚·安德烈耶夫娜·冯·泰辛男爵夫人。男爵夫人为这个家带来了更多贵族气息和文化氛围,并确保她的孩子们(包括继子继女)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男爵夫人精通数种欧洲语言,会弹钢琴,亚历山大从她那里学会了识谱。男爵夫人生了四个孩子,其中彼得·奥斯特洛夫斯基称为亚历山大一生中最重要的亲友。

· 亚历山大大学时学习法律(看吧看吧,他们不是学法就是学医),但沉迷于戏剧,经常流连于剧院,也开始写作诗歌、散文和剧本,并与一位名叫阿加菲娅·伊万诺娃的姑娘相爱并同居。结果他未能通过法学考试,只得辍学进入法庭当了一名书记员。父亲想办法把他调到商事法庭,专门处理贿赂和腐败相关案件,这段经历很不愉快,但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 因为伊万诺娃出身较低,亚历山大一直未能与她结婚,但两人的关系维持了二十二年,直到伊万诺娃去世。这位姑娘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聪明机智、才华横溢,并对底层生活有深刻的了解,极大地影响着亚历山大的创作。

· 亚历山大最终决定专心从事文学事业,他创作了一系列表现莫斯科商人群体生活的速写,趣味盎然,后来他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莫斯科生活画报》和《幸福家庭画报》。他先是在文学评论家舍维廖夫家中朗诵了几段,听众包括诗人霍米亚科夫和几位剧院员工,大家反响热烈,给了亚历山大很大的信心,但未能上演,因为剧中的莫斯科商人“只会欺骗顾客、酗酒,而他们的妻子只知背叛”。

· 之后亚历山大在此基础上创作了《破产者》,他的朋友们都非常喜欢,演员萨多夫斯基将这部喜剧描述为“一次启示”,并在罗斯托普奇纳伯爵夫人的沙龙里朗诵其中的片段,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和热情。

·最终《破产者》换了一个新标题《这是家务事——我们自己解决》,得以出版和上演,亚历山大一夜成名。但剧目很快停演,直至十年之后,亚历山大也被有司密切关注。

· 原创剧本受挫的亚历山大转而翻译了莎士比亚的《驯悍记》,仍被认为过于粗俗,有关人员表示译本忠于原作,但“相当不雅,不符合俄罗斯戏剧的规范”。

· 虽然之后亚历山大又创作了几部剧本,但被要求反复修改,让他一度失去创作兴趣。后来他又写了一部自认为不温不火不过不失的剧本《待在自己的雪橇里》,终于顺利上演,并大获成功,在圣彼得堡的首演,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出席,他表示“很少有戏剧让我这么欢乐”,并在第二天带着全家人又来看了一遍。

· 此后亚历山大继续写剧本,但似乎失去了曾经的锐气,虽然大受欢迎,却也招致同行的批评,批评者中就包括年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有的批评嫌弃他“过于粗俗”,有的则遗憾他“不够激进”。

· 当俄国深陷克里米亚战争时,亚历山大出于对时局的厌倦,也可能有遭受批评的原因,隐居乡间,开始探寻斯拉夫民族的古老精神,并追求简朴。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别随心所欲的生活》,恶评如潮,据说作家中只有托尔斯泰对此剧表示欣赏。

· 尼古拉一世去世后,受当时思潮的影响,亚历山大创作了《宿醉在别人的盛宴上》,大获成功,使他再度文学与戏剧界的焦点人物。之后他参与了康斯坦丁大公的一项计划,大公安排几位作家到访俄国不同地区,并记述当地的生产生活。亚历山大分到的区域是从伏尔加河的源头南下到下诺夫哥罗德,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游历贫困地区,所见满目疮痍,并接触到地方知识分子,了解到他们的观点,这对此前只了解商人、国家官员和小贵族生活的亚历山大产生了深远影响,沿途听闻和遭遇的众多真实故事都成为他后来的创作素材。同时亚历山大还编纂了一本有关航海、造船和渔业的当地术语词典。

· 亚历山大之后的戏剧创作也并非一番风顺,反复被要求修改并做出各种解释让他深感疲惫,尽管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表彰他的杰出成就,授予他一枚金戒指,他也认为这只是对之前种种不公的微薄补偿。

· 1862年,亚历山大游历欧洲,更深的感觉到氛围之不同,在伦敦,他秘密拜访了赫尔岑,受其影响,回国后创作风格更加犀利,并开始进行一些实验性写作。尽管此时他的声誉如日中天,也完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暴风雨》和《罪与哀》,但作品接连未能上演还是让他深感沮丧。他说:“在俄罗斯,完成一部作品只是磨难的开始。”

· 创作《暴风雨》期间,亚历山大爱上了女演员科西茨卡娅,并对她展开狂热的追求,发誓要把她捧上神坛。科西茨卡娅虽然接受他的求爱,却拒绝了他的求婚,而是嫁给了年轻的商人之子索科洛夫,此人挥霍无度,败光家产后又挥霍掉了科西茨卡娅的钱。亚历山大因此深感痛苦和屈辱。

· 之后他结识了女演员玛丽亚·瓦西里耶娃并与她结婚,他们有三个孩子。但玛丽亚身体不好,日渐沉重的家庭负担也是亚历山大晚年仍必须辛劳创作的重要原因。

·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与他的父亲不同,虽然喜爱戏剧,但对亚历山大的作品不太感冒,沙皇曾抱怨:“奥斯特洛夫斯基确实才华横溢,但我来到剧院,希望从辛勤的工作中得到放松,但他的戏却让我感到沮丧和心烦意乱。”

· 最终亚历山大再度躲进庄园生活,在父亲留给他的一座庄园里开辟花园并建了个奶油厂,让那里“更像瑞士”,尽管此举使他蒙受经济损失,甚至数次濒临破产,但他宣称在其间度过了“最快乐的日子”。

· 1873年,亚历山大创作了他最不同寻常的作品《雪姑娘》,取材于古代神话,文艺界反应平平,但音乐界如获至宝,柴可夫斯基仅用三周时间就为它谱写了乐曲,科萨科夫据此创作了同名歌剧。

· 柴可夫斯基还将亚历山大的历史剧《伏尔加河上的梦》改编为歌剧。他的《暴风雨》则启发雅纳切克创作歌剧《卡塔·卡巴诺娃》。这些音乐剧为亚历山大在海外赢得了名声与关注。

· 此后亚历山大的创作一方面更具实验性,一方面更加以真实事件为素材,这些作品当时饱受批评,后世却给与高度评价,拉克申曾评价他的《没有嫁妆》,说:“它永恒地提醒着我们,艺术成功和公众成功之间的鸿沟是多么深。”

· 晚年的亚历山大不再受评论家青睐,但作为戏剧界权威和元老的地位已然确立,并参与建立俄罗斯戏剧艺术和歌剧作曲家协会,为戏剧作家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因为经济压力,他仍不断地创作和翻译,每一位来拜访他的崇拜者都为表示他显得疲惫不堪。直到因心脏病发作去世时,他仍在伏案翻译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

· 亚历山大从不记日记,信件也都是事务性的,晚年他曾说:“我一直有个梦想,最终能写本回忆录,放松一下,享受生活。但现在我确信,这终究只是一个梦想。要整理我的回忆,我需要一些休息和安宁——这两样东西我至今没有,也永远不会有。”即使那些事务性的信件,也大部分散失,因此他的传记中至今仍存在许多空白。

· 为了纪念亚历山大,1945年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成立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学院,即后来的乌兹别克斯坦国立艺术文化学院。圣彼得堡也曾有奥斯特洛夫斯基列宁格勒戏剧学院,1961年与列宁格勒艺术史学院合并,即现在的圣彼得堡戏剧、音乐和电影学院。

250412.png

游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