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登录 注册
文字大小
夜间模式
诗人的诞生历

作者:轻舟GalaxyCraft

编辑:三宅

四月二十七日 ·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2025-04-27

今天,是英国思想家、文学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诞辰。

在她短暂的文学生涯中,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创作了小说、论文、游记、法国大革命史和儿童读物;而她充满传奇色彩又跌宕起伏的人生,与她的文字同样精彩;同时作为一位奠基人和先驱,她最著名的著作《the Rights of Woman》,更是深深地感召和影响着后来者。

然而,由于种种令人唏嘘的原因,这位非凡的女性,在她去世之后却被冷落和遗忘了几乎一个世纪,流传的更多的是她的所谓风流韵事,直到二十世纪初,拂去时光恶意的蒙尘,她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人们也才真正懂得她的勇气与坚韧、洞见同才华、意义和价值。

那么,关于这位非同寻常的玛丽,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出生在伦敦,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父亲是一名失败的投资人,家道中落后他变得酗酒和残暴,玛丽十几岁的时候就经常躺在母亲的卧室外,阻止父亲实施家暴。

· 玛丽同样是姐妹们的保护者,她的妹妹伊莉莎遇人不淑,又饱受产后忧郁症的折磨,她说服妹妹离开丈夫和婴儿,并为她做了周全的安排。

· 玛丽的父亲逼迫她交出成年后本应继承的遗产,玛丽十九岁时便自谋生计,她曾和姐妹及挚友范妮·布拉德一起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但范妮婚后身体羸弱,怀孕后健康状况更是恶化,玛丽不得不关闭了学校去照顾朋友,但范妮还是早夭,这让玛丽十分悲痛,并以此为契机写了处女作《玛丽:一部虚构之作》。

· 布拉德去世后,玛丽曾经做过家庭教师,尽管她和女主人关系紧张,但孩子们非常喜欢她,认为她拥有鼓舞人心的力量。玛丽也根据家庭教师的经历,创作了童书《真实生活中的原创故事》。

· 早年的经历让玛丽痛感女性职业选择的困境,她决定靠写作来养活自己,在当时这几乎是一个幻想,她自己也说“我正努力开创一个新的族群”。在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的帮助下,她开始为约翰逊的杂志撰写稿件,并自学了法语和德语,翻译出版书籍,她始终将约翰逊称为“父亲和兄弟”。

· 玛丽的初恋是和德裔画家亨利希·菲斯利,此时菲斯利已经结婚,显然希望这段感情停留在地下,但玛丽公然表示渴望与他和他的妻子建立一种新型的同居关系,菲斯利迅速与她断绝了关系。

· 此时玛丽出版了《人权辩护》和《the Rights of Woman》,书中对法国大革命满怀憧憬,被菲斯利拒绝后,她前往法国,既是离开伤心地,也为了近距离观察法国大革命。

· 玛丽到达时正逢法国大革命最动荡的时期,她与吉伦特派关系密切,近距离的观察使她对法国大革命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尽管同情路易十六,但她仍秉持着进步主义的思想和主张。当她的同胞将安托瓦内特王后视为精致优雅的象征,而她身边那些叫骂的女性市民是“来自地狱的复仇女神”、“最卑鄙的女人形象”。玛丽反唇相讥:“你可能指的是那些靠卖蔬菜或鱼为生,从未受在教育方面得到任何善待的女性。”

· 随着法国对英宣战,以及雅各宾派掌权,玛丽在法国的生活变得艰难,她的许多朋友被监禁或是上了断头台,她试图离开,未被批准。她对大革命也感到某种幻灭,尤其是雅各宾派的统治以及他们对待女性的态度。但她仍说:“我很高兴来到法国,否则我将永远无法对有史以来最不寻常的事件有正确的看法。”

· 在这艰难动荡的时期,玛丽遇到了来自美国的投机分子吉尔伯特·伊姆利,并得到他的保护。两人坠入爱河,并有了一个女儿范妮。伊姆利向美国大使馆谎称已经与玛丽结婚,使她获得美国公民身份,以保护她和女儿,但两人始终并未真正结婚。

· 在这段时间,玛丽完成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与道德观》,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此书才是她最伟大的作品。尽管在大革命中饱尝艰辛,玛丽开创性地用她搜集到的各种日记、信件和文献,忠实记录了法国普通民众对革命的反应,并试图消解英国对大革命的错误认知和反感。她认为法国大革命并非缘于歇斯底里,而是由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决定,这些因素使得席卷法国的危机别无出路。并客观地评价了安托瓦内特王后,她写到:“贵族价值观强调女性的身体和魅力,而非她们的思想和性格,这使得像玛丽·安托瓦内特这样的女性变得善于操纵和冷酷无情,她们也是旧制度腐朽堕落的产物。”

· 但伊姆利很快对家庭生活感到厌倦,离开了玛丽母女,去往伦敦。随后玛丽在法国度过了最艰难的一个冬天。雅各宾派倒台后她仍不敢贸然回国,因为英法处于交战状态,她与法国友人尤其是吉伦特派的关系,使她有可能被监禁。

· 最终离开法国回到伦敦后,玛丽仍然自称伊姆利夫人,以保护自己和女儿,同时她仍迷恋伊姆利,希望能使他回心转意,甚至追随他的足迹去往北欧,被伊姆利拒绝后,玛丽数次试图自杀,并给伊姆利写了大量信件,这些信件后来结集出版,名为《瑞典、挪威和丹麦信笺》。

· 终于接受伊姆利已经彻底变心这一事实后,玛丽回到伦敦,再次回归她熟悉的文学和社交圈子。多年前在出版商约翰逊的文学圈子里,她曾和威廉·戈德温相识,两人对彼此的印象都不怎么好,戈德温认为她咄咄逼人。但在读了《瑞典、挪威和丹麦信笺》后,戈德温说:“如果说有一本书能让男人爱上它的作者,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了。”遂对玛丽展开热烈的追求。

· 玛丽接受了戈德温的追求,使他欣喜若狂,尽管戈德温主张废除婚姻制度,但仍向玛丽求婚,并得到允诺。然而这暴露了她从未与伊姆利结婚的事实,使得她和戈德温都遭受非议和攻击。

· 玛丽和戈德温还是结婚了,并且非常幸福,他们婚后生活采用一种近距离分居的方式,使双方保持独立,并经常以信件交流。玛丽和戈德温有两个女儿。小女儿玛丽后来嫁给诗人雪莱,并写了最早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

·  但小女儿的出生也夺走了玛丽的生命,她死于产褥热和败血症,享年三十八岁,在她的墓碑上,戈德温写下她的名字和生卒日期,以及“Author of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显然他深知玛丽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 玛丽去世后,戈德温出版了回忆录,同样以《the Author of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为名,书中他忠实地记录了玛丽的生平经历,包括私生女、情感纠葛和自杀未遂,丝毫未加掩饰。此举引起轩然大波,就连桂冠诗人骚塞都指责他“剥光亡妻的衣服,缺乏任何感情”。历史学家和作家威廉·罗斯科写下这样的诗句:

  作为女儿、姐妹、母亲、朋友和妻子,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如此艰难。

  但更艰难的命运却在你死后,

  戈德温以铁石心肠将你纪念。

· 尽管戈德温的回忆录在之后一百年里臭名昭著,也使得玛丽的形象为人诟病和嘲弄。但始终有人意识到玛丽的天才和可贵之处,以及戈德温真实记录的价值。研究者普遍认为,尽管简·奥斯汀从未提到玛丽的名字,但她的作品中处处可见玛丽思想和主张的影响。

·玛丽的另一位崇拜者是勃朗宁夫人,她说自己十二岁时就读过《the Rights of Woman》,始终坚定地支持她所主张的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并在自己的文字中表现出来。

· 对戈德温回忆录的误解使得玛丽的作品在之后一百年里读者寥寥,但这些读者却都深受启发,其中就包括众多后来著名的女权活动家和女性作者,如玛格丽特·富勒、乔治·艾略特、卢克丽霞·莫特、维吉尼亚·伍尔夫等等。维吉尼亚·伍尔夫说:“她活着,积极进取,她论证,她实验,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听到她的声音,追溯她的影响。”

· 随着二十世纪初女权运动的兴起,玛丽和她的生平得到了人们越来越正向的认知和评论。2009年,英国皇家邮政发行“杰出英国人”纪念邮票系列,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即在其中。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图书馆树立的第一批女性纪念雕像中,也包括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250427.png

游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