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登录 注册
文字大小
夜间模式
沧海浮末

作者:赤军

编辑:查内幕

第四章(四)从平壤到碧蹄馆
2023-05-13

    事实上,李如松不能算是吃了败仗。

    在接受了李应试奇袭的建议以后,李如松不待国内各路兵马齐集,先率所部四万余人汹涌向前,于当年的元月五日便毫无先兆地杀到了平壤城下。

    小西行长还在等待沈惟敬的回话呢,对此毫无防备。他的第一路军,包括本部以及宗义智、松浦镇信、有马晴信、大村喜前、五岛纯玄等大名的将士,本有两万余众,但历战消耗和因为粮草供应困难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到这个时候,只剩下了七成、一万五千人,仓促遇敌,不敢出城迎战,只好凭借平壤坚固的城防,想打一场持久战。

    按照小西行长的估计,只要守住平壤四到五天,加藤清正的第二路军、黑田长政的第三路军就能够陆续赶来增援了。

    李如松在宋应昌的建议下,分兵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单留下东路让日军撤退。一方面,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又有所谓“困兽犹斗”之说,明军论数量不到日军的三倍,正面攻坚难保必胜,四面包围又嫌兵力不足,还不如围三阙一,日军若有了退路,斗心便可稍减。

    另一方面,宋应昌也在平壤东门外布下了几支伏兵,想等小西行长支撑不下去了夺路而走的时候,突然断其归路,或许可以收到全歼敌寇的奇效。

    论数量,明军要多过日军近三倍;论补给,明军的补给线既短而又充足,日军则粮草匮乏,兵员也得不到补充;但若论起武器装备来,明军比起日军来却略处下风。

    日本人从五十年前的1543年初次接触到葡萄牙人带来的火绳枪,正当战国乱世,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很快就学会了仿制,并且大批量生产。小西行长所部有相当一部分是火枪步兵,凭借平壤的城堞和塔楼,数千支火枪一起鸣响,铅弹如同雨点一般落到攻城的明军头上。

    数月前,祖承训的五千精骑突入平壤城内,几乎全军覆没,就是败在了日军的火枪射击下——当时城内只有八百日军,超过半数是火枪步兵,如今火枪步兵的数量比当日多了十倍还不止,以小西行长的判断,即便不能重创明军,也应该能够尽可能地拖住明军,以待援军来救吧。

    相比之下,明朝开国时期火药武器曾经甲于天下,朱元璋创设而由朱棣发扬光大的神机营可谓是当时全世界数量最为庞大、装备最为精良的火器部队。但其后的一两百年间,因为主要的战争都爆发在北线,是在广袤的草原上与蒙古骑兵作战,移动缓慢并且非常依赖后勤供给的火枪步兵并没有太大用武之地,因此技术停滞不前,装备老损而长年得不到补充,论起火枪技术来,明朝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方,更落后于日本了。

    ——即便没有装备火药武器,只要对当时最先进的火枪之射程、威力具有比较清晰的认知,祖承训应该也不会败得那么惨吧。

    祖承训是败了,但他失败的经验却成为了李如松的前车之鉴,给李如松的军事部署提供了最宝贵的参考资料。对应日军的火枪步兵,李如松早就准备好了自己的法宝,那就是——大炮。

    明军对付蒙古、女真等游牧或渔猎民族,除以骑兵和冷兵器作战外,还大量使用火药武器——不是火枪,而是火箭战车和大炮。在火枪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同时,明朝的造炮技术也曾一度停滞不前,但在嘉靖年间葡萄牙人进占澳门以后,很多有识之士却开始向西方学习新的火药技术,仿制和进口了大量火炮。李如松的军中就配备有相当数量的自造虎蹲炮或进口佛朗机,一声令下,百炮齐鸣,硝烟弥漫中仿佛天崩地裂一般,似乎整座平壤城都摇摇欲坠。

    这是小西行长根本想不到的事情。

    在日本刚刚结束的战国时代,火枪本是非常昂贵的武器,若非在丰臣秀吉的努力下得到了统一,可以整合全国的物资装备发动侵朝战争,仅以小西行长等人的财力,是根本集结不起数千名火枪步兵来的。相比火枪来说,大炮的造价更是昂贵,一方诸侯,若能拥有十数门大炮,就足以傲视群雄了——况且,就造炮技术来说,日本也远远落后于明朝。

    包括小西行长在内,日军没有一个人见识过如此数量的大炮一起鸣响。

    转瞬之间,在明军大炮的轰击下,平壤城墙多处崩塌,小西行长苦心构建的防御工事接近全盘崩溃——也就是对付平壤城,反正那是朝鲜人的城池,李如松毫不心疼,百炮齐发,似乎不将城池轰为平地就不肯罢休似的;倘若是在国内剿匪伐叛,他若这样做,非被御史参上一本不可。

    平壤城下的战斗异常激烈,日军虽然被大炮轰击得抬不起头来,终究都是经过战国乱世的百战精锐,仗着地利之便,依然固守了相当长时间。激战中,李如松因为指挥位置过于靠前,跨下坐骑竟然被日军火枪击中而死,其弟李如柏的头盔上也中了一枚铅弹,只差不到一寸距离,就能取了他的性命。

    然而,小西行长希望能够守备平壤四到五日,以等待救援到来,但仅仅守了两天,他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首先攻破城防的是曾经的败将祖承训,他受命率军攻打平壤南面的芦门,一方面为了报仇雪耻所以奋勇作战,另方面,他非常聪明地把前线士兵伪装成朝鲜军队——日军彻底轻视朝鲜军,一见是朝鲜军来攻打芦门,就把主力调往它处去了——就此在一月七日,顺利从芦门攻入了平壤城。

    随着芦门被攻破,含谈、普通、七星等各处城门也陆续易主。小西行长被迫于当夜组织突围,率领残部直向东方逃去。

    本来按照宋应昌的计划,在平壤城东安排下了埋伏,足以将败逃的日军全数歼灭,甚至有可能生擒或杀死小西行长。但可惜的是,因为明军硬攻平壤城损失很大,李如松、宋应昌被迫把部分伏兵调回主战场,这就使得小西行长一口气直逃到了大同江边。

    到了江边一看,真是天公作美,因为气候寒冷,原本汹涌难渡的大同江竟然结起了坚冰。于是小西行长就骑马从冰面上踩了过去,渡过大同江,一路狂奔,到天亮的时候,终于甩掉了明军的追杀。

    平壤之战是日本陆军在踏上朝鲜半岛以后所吃的第一个大败仗,小西行长号称精锐的第一军损失超过七成,竟达一万一千之多!这一仗极大鼓舞了明军的士气,更鼓舞了朝鲜各地抗倭义军的士气,倘若李如松能够挟此得胜之势,如同打败小西行长一般,将日本另八支陆军逐一击破的话,相信这场战争将很快便会拉下帷幕,日军将会被彻底赶出朝鲜去。

    只可惜,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小西行长战败以后,日军各路兵马全都闻风丧胆,纷纷后退,收缩到朝鲜国都京城,无形中分散的主力凝聚了起来。通过侦察,日军发现真正入朝的明军总数才不过四万余,而且经过硬攻平壤城,损失也颇为惨重,而日本陆军还有近十万人,正面对敌的话,未必就能让明军再拣到便宜。

    于是公推以第八军大将宇喜多秀家——就是提拔小西行长当武士的那个宇喜多直家的继承人——为总帅,率领四万三千兵马北上,寻机与明军决战,复夺平壤。

    相对于日军的集结和谨慎行事,李如松却被平壤大捷冲昏了头脑,认为东海倭夷不足定也——虽然火枪厉害,但论起正面刀对刀、枪对枪地厮杀,他们比蒙古人、女真人差得太远了——反而分散兵力,支援朝鲜军收复平壤周边的失地。同时,他又轻敌冒进,仅仅在平壤城内休整了十天的时间,就开拔南下,首先派其弟李如柏收复了朝鲜“三都”之一的开城(另两都为北部的平壤和南部的正式都城京城)。

  进驻开城以后,也不知道从哪儿跑出来个朝鲜人,谎报说日军已经放弃京城后退了,李如松闻言大喜,并没有仔细探查消息的来源和准确性,就匆忙派遣先锋查大受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南下去接收京城。

    元月二十七日,查大受在京城西北方遭遇北上的日军,初战告捷,击退了日将加藤光泰所部前锋兵马,但随即威名素著的日本老将小早川隆景率领两万多人闻讯赶来,查大受撤退不及,被日军团团包围在一个名叫碧蹄馆的地方。

    当时李如松正率领一千亲卫骑兵跟随在查大受身后探查地形,因为轻视日军的缘故,得报非但不退,反而冲锋向前,想要救出查大受。日军发现了李如松的帅旗,纷纷抛开查大受向他冲来。

    李如松本打算凭借有利地形进行防守,但当时天降小雨,明军所携带的老实火药武器点不着火,日军的火枪却因为有着严密的防雨措施还能使用,使得李如松被迫抛弃阵地,与日军短兵相接。日军数度冲到他的马前,李如松奋起虎威,挥刀酣战,坚持不退。恶战中,裨将李有升为了保护主帅而英勇战死。

    激烈的战斗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日落,李如松的中军官杨元率领一千步兵赶到了战场。因为天黑难辨数量,小早川隆景误认为明军主力即将陆续开到,被迫收兵后退。这一场恶仗,明军伤亡两千余人,都是最精锐的骑兵,日军的损失则超过八千,阵亡将领据说达十五员之多。

    事后小早川隆景讳败为胜,上报丰臣秀吉,说以三万兵马打退了明朝“十万铁骑”的进攻。



游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