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怨]
有两个朋友,一个姓王,一个姓曾,关系非常好。后来曾娶了一个美女,王生了觊觎之心。正巧当时曾被人诬告下狱,王就买通狱卒,把他在牢里害死了。
事情进行到这一步,按照计划,接下来王就打算向曾的遗孀献殷勤。但他忽然觉得畏惧悔恨起来,不仅不再打曾妻的主意,反而一心想要弥补自己的恶行。
开始王准备为曾大做法事,超度他的灵魂,但转念一想,鬼神之事无凭无据,做法事到底有没有效果谁也说不清。于是他就把曾的父母妻儿接到自己家里来,费尽心力奉养他们,几年下来,家财为之消耗过半。
曾的父母非常不安,觉得无以报答王的恩情,于是商量着把儿媳妇嫁给他,王坚决拒绝,而奉养照料越发尽心。又过了几年,曾母病了,王衣不解带地伺候她,比亲生儿子还要孝顺。曾母临终的时候,对王说:“蒙您这样的大恩,老身来世不知怎样报答才好啊。”
王听了,在她的病榻前叩头出血,终于把自己当年如何害死她儿子的事坦白了出来,乞求曾母:“您在阴间如果见到曾兄,请把我这份痛悔恐惧之情如实转告,请他千万千万要原谅我。”
曾母听了,长叹一声,慨然答应。曾父也原谅了王,还写了一封信,放在曾母的衣袖中,说:“死后如果真的见到儿子,把这封信给他看,对他说,如果他还不原谅王先生,将来黄泉之下,我们父子也不必相见了。”
曾母死后,王倾尽财力为她修建坟茔,并亲自督工,不辞劳苦。有一天他在墓地休息,不觉睡着,忽然听见曾的声音,在耳畔对他说:“好了好了,我原谅你了,但是你还有一个女儿,偿还到我们家来吧。”
王醒来之后,泪流满面。立刻把女儿嫁给了曾的儿子,小夫妻非常美满,而王也因此晚景很好,竟得善终。
事情后来渐渐被人们知晓,大家都感叹说:“这样无论如何不可化解的怨恨,他用无论如何不能不感动的恩情去化解,真是一个有心机的人啊。但像这样的怨恨都可以化解,世上有什么不能化解补偿的罪愆呢?所以那些说悔罪无门的人,还是自己没有真心悔罪。”
[狐居]
西城将军校场附近,有一所宅子,原来是学士周兰坡的宅邸。常常半夜听到楼上有吟哦之声,人们都知道有狐妖同住,但人狐相安无事,也没有任何其他的怪事发生。
后来周兰坡搬家了,狐妖也跟着搬出了那所宅子。
再后来房子租给了作者的朋友田白岩,过了几个月,狐妖又跟着搬了回来。
田白岩觉得很有意思,就摆了点酒菜请它们享用,还写了篇祝词。
祝词写的是——
闻此蜗居(小屋子),曾停鹤驭(仙人大驾)。
复闻飘然远引,似桑下浮图(佛经云:高僧不在同一棵桑树下连睡三夜,以免日久生留恋之心)。
鄙人匏系(匏瓜系而不食,比喻贤才不被任用)一官,飘萍十载,拮据称贷,卜此一塵(居室)。
数夕来咳笑微闻,似仙舆(大驾)复返。
岂鄙人德薄,故尔见侵(侵扰)?抑夙有因缘,来兹(此处)聚处欤?
既承惠顾,敢拒嘉宾!
惟冀(希望)各守门庭,使幽明异路,庶(欣幸)均归宁谧,异苔不害同岑(这里是成语“异苔同岑”的活用,“异苔同岑”意思是“苔类虽不同却生于同一山岭上,比喻志同道合的好友”,这里的意思是“我们虽然不是同类,但也可以在一个山头愉快地相处嘛”)。
敬布(陈述)腹心(心里话),伏惟(敬请)鉴烛(明察)。
第二天,楼前落下一张帖子,写的是——
仆虽异类,颇阅诗书,雅不欲与俗客为伍。
此宅数十年来皆词人栖息,惬所素好,故挈族安居。
自兰坡先生恝然(恝,音jia,淡然貌)舍我,后来居者,目不胜驵(原意是马贩子,后来引申为市井之徒)侩(市侩)之容,耳不胜歌吹之音,鼻不胜酒肉之气。迫于无奈,窜迹山林。
今闻先生山薑(田雯,号山薑,诗人)之季子(原来《阅微》里屡次出镜的田白岩是他的儿子啊),文章必有渊源,故望影来归,非期相扰。
自今以往,或检书獭祭(獭常捕鱼陈列于水边,有如陈物而祭,称为“祭鱼”,亦称“獭祭”,后来常常用来形容读书人身边书籍环绕的,犹如祭鱼),偶动芸签(书签,因为有“书香”一说,所以和书有关的东西都冠以芸草之名);借笔涂鸦,暂磨鸜眼(端溪砚石有“鸜鹆眼”,后用来代指好砚。至于“鸜鹆眼”是啥样儿,惭愧的很,没有见过)。
此外如一毫陵犯,任先生诉诸神明。愿廓清襟(放宽胸怀),勿相疑贰。
从此以后,人狐不通声息,相安无事。田白岩曾把这张帖子给人看过,墨迹浅淡,笔势清浅,似乎匆忙间一挥而就。
[寺变]
宛平人何华峰,某次行走山路,正在疲惫的时候,看见溪水边有一座草庵,于是前去休息。只见门前题着“孤松庵”三个字,挂着一副门联——
白鸟多情留住我,青山无语看人忙。
有一个老和尚前来应门,请他进室,沏上茶来,茶具朴素洁净,茶香扑鼻,但老和尚态度散淡,并不和他说话。屋子里的陈设也都朴素雅致,挂着一幅佛像,古迹斑斑,上面有用八分书(隶书的别体,传说是秦代的仙人王次仲所创)写的一首诗——
半夜钟罄寂,满庭风露清。琉璃灯黯黯,静对古先生。
诗画皆不署姓名,印章也模糊不清。旁边还挂着一幅对联——
花幽防引蝶,云懒怯随风。
也没有题款。
何指着画轴问老和尚:“这是大师您自己题写的吗?”
老和尚漠然不应。
路上,何一直记挂着这座草庵,回来的时候特地从原路再去拜访,但只见溪水粼粼,山光掩映,全然没有草庵的痕迹,四周一片寂静。而当时他的下人遗失在庵中的一只烟袋,却静静地躺在一棵老柏树下。
何因此画了一幅《佛光示现卷》,并在题跋中将事情的始末悉数记录。而何死后,此画不知流传何方去了。
[妄念]
某孝廉曾游嵩山,见一个少女在溪边汲水,容貌娟秀可爱。于是自称口渴,上前求饮,少女欣然舀了一瓢水给他。
此人遂得寸进尺地向少女问路,少女又很和悦地为他指路。
这下他也不急着喝水,也不急着赶路了,和少女坐在树下聊起天来。发现少女谈吐文雅,不像山里人家的女儿,他疑心她是狐魅之流,但实在喜欢,所以也不以为意。
聊了一会儿,少女忽然起身,叹息道:“好险好险,我差点毁在你手里!”
说着就要走。孝廉一把拉住,连连追问怎么回事。
少女满脸通红,说:“我拜师学道,已经修行百年,自以为心如止水。但师父说:‘你以为自己已经到了不生妄念的地步,却不知道妄念一直隐藏在你心里,只是一直没有遇到激发的因素。这只不过是不见可欲则不乱,而一旦见到,自然乱了方寸。人的妄念,就好比万顷沙海中的一粒草籽,只要遇到雨就会立刻萌芽。现在你心生此念,便是魔障将至,明日必有所遇,你一试便知。’今天果然遇到您,问答之间,已经心念微动,再留连片刻,我知道自己一定把持不住,好险好险,百年道行,险些毁于一旦。”
说罢,她纵身一跃,飞身树梢,转眼已经远去。
[鬼砚]
作者的先辈纪炅,康熙年间以博学鸿词(这个解释起来就复杂了,大意是清朝笼络汉人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被举荐,他天性疏懒旷达,担心做官妨碍自己游山玩水,于是称病不应试。
纪炅老先生曾经到登州(山东地名)看海,路过一个小村庄,在私塾先生家里借住。看见老塾师案头有一方端砚,非常精良,背后用狂草刻着十六个字——
万木萧森,路古山深;我坐其间,写《上堵吟》。
(三国时蜀房陵守孟达,曾登白马山感叹:“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于是作《上堵吟》,音韵哀切。插话:孟达的原作我没有看到过,不知流传下来没有,我看到的《上堵吟》是苏轼的一首,诗曰: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宫……后面不记得了。笑。)
纪老先生询问这砚台的来历,老塾师告诉他:“村南林中有厉鬼,夜晚出行的人遇到就会发病,后来村民趁着它为厉的时候聚众追击,追到一座古墓,于是大家群起而攻之,平了它的墓穴,在墓中找到这块砚台,我买了下来。”
纪老先生感叹,《上堵吟》是孟达所作,而孟达曾降魏,后又起兵叛变。这砚的主人以孟达自命,必然是生前进退无据的逆臣贼子(这个,插一句嘴,关于孟达的降与叛,我总疑心其中有什么隐文,所谓“历史的死角”,今人不便妄加评论),死后不知潜藏,自取暴骨灭亡之祸,真是令人感慨啊。
[鬼隐(二)]
有一个叫王昆霞的道士说,他曾经到嘉禾游玩,正是初秋,天高云淡,他在水边散步,渐渐走远,看见路边有一座废弃的园子,老树萧森,丛竹摇曳,悄无人迹,他靠在树下休息,不觉睡过去。
梦见一个穿着古代服饰的人前来对他行礼,说:“荒园寂寞,久绝人迹,您大驾光临,我实在是很高兴,请不要因为我非人类而厌弃,我们聊一会儿可好?”
王道士心知他是鬼,但也不觉得害怕,就真的和他聊起来。得知他是元朝人,名叫张湜,生前喜欢这里的景致,死后就葬在园子里。园子几经沧桑,但他始终不愿意离开。
王道问道:“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您为何做鬼却做得兴致盎然?”
张回答说:“人鬼虽然异路,但性灵不改,周遭境界也不因为生死变化而有所改变。山河风月的景致,人能够欣赏,鬼也能够欣赏;游玩吟咏的乐趣,人能够领略,鬼也能够领略。做鬼有哪里不如做人呢?更有那幽深险阻之处的景致,人无力前往,鬼却能潇洒魂游;寂寥清幽的境界,人没有机会看到,鬼却夜夜领略。可见做人还有不如做鬼的时候。那些贪生怕死的人,无非是因为爱欲纠缠以至尘缘侵扰,一旦看开这些身外的事与情,舍身冥土,就像挂冠归隐、幽居山林,放松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好耿耿于怀的呢?”
又问:“我听说六道轮回,冥界自有冥界的规矩,您怎么能这么自由自在,想干吗干吗呢?”
回答说:“求生就像求官,只好按人家的规矩办。不求生就像逃名,自然随着自己的心愿来。如果你做鬼而不求生,神也管不到你头上来。”
又问:“先生如此高雅不俗,又深得做鬼的乐趣,必然有不少清词妙句,能为我朗诵一两首吗?”
回答说:“兴之所至,难免形诸吟咏,但得一联半首而已,既不刻意成篇,更是转眼就忘,偶尔记得的,不过三五句,还请不要笑话。”
说着朗声吟哦:“残照下空山,暝色苍然合。”王道士叫好。张又接着念道:“黄叶……”正在这时,忽然听到一阵喧哗,王道一下子惊醒,原来是船夫隔江呼喊问答的声音。
[花异(一)]
乌鲁木齐土地肥沃、泉水甘甜,所以花草无不繁盛。江西蜡(不知是什么花)在这里五色俱备,花朵巨大如杯,花瓣茂密丛生,像洋菊一样,诚为奇观。虞美人开花,可以开到芍药花那么大。
作者曾经看到一丛虞美人,某年忽然变色,花瓣深红犹如朱砂浓敷,花芯碧绿仿佛鹦鹉翎毛,映日而视,有金色的光华在花瓣间闪耀,犹如点点金屑,再高明的画工也调不出如此浓烈而和谐的颜色。
作者觉得非常新奇,就用彩色丝绳系住花梗,秋来特意收藏这一丛的种子,第二年春天再种,开出花来却没有任何异样。作者感叹:“这就像扬州芍药,偶尔开出金带围(芍药花中的名品,又称“金缠腰”,“四相簪花”的典故里出现过,具体什么样子,现在还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可遇而不可求啊。”
[刀笔]
古代用竹简刻字,错的地方用刀削掉修改,所以有“刀笔”这个词。但现在(作者的“现在”,还是我们的“古代”)把讼棍们叫做“刀笔”,意思是他们“运笔如刀”,意思是不同的。
作者在福建做学官的时候,有一个书生因为诱人诬告诉讼,结果被发配边疆。听说他在帮人写这个状子的时候,手中的笔忽然一声爆响,裂成两半。只可惜这人恬不知耻,根本无惧这可怕的先兆,后来果然因为这一纸诉状,身败名裂。
又有朋友说,他们家乡有一个积年的讼棍,某次构陷冤狱的时候,忽然发现字字血色,仔细一看,一滴滴正血珠从笔端渗出来,大惊失色,投笔而起,从此不再打官司。
[花异(二)]
作者偶尔和人聊起方形的植物,福建的方竹、燕山的方柿,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有人说在山东益都看到过方柏,周围的柏树都很正常,就那么一株长得方方正正,非常奇特。
作者因此记起自己八九岁的时候,在外祖父家看到过四株方菊,开的花真的是正方形,四边仿佛是裁剪出来的。据说是从天津一家姓查的人家弄来的,花名就是“黄金印”。
作者的父亲曾经挖了几棵“黄金印”的菊苗带回家,第二年花就开始变圆,第三年就完全成了普通的“黄金盏”。有人说,这菊花并不是特别的品种,只是种的时候有巧妙的法子让它变方。就像用靛青浸泡莲子,开出来的就是青莲;用墨汁浸泡玉簪花根,开出来的就是墨玉簪。
[狐赏花]
作者的外祖父张雪峰先生家中有不少好花(参见上条,笑),有一年牡丹盛开,下人半夜里看到两个女子靠在花亭的栏杆里赏花。一个说:“今夜月色好得出奇,正是赏花的绝佳时候。”另一个说:“那也得有好花可赏,此地牡丹绝少好花,也只有这家的和佟家园子里的牡丹,值得玩赏。”
下人心想她们一定是狐妖之流,于是拣起一块石头扔过去,(笑死,打狗么?)两个女子立刻消失了,而园子里忽然砖石乱飞,窗格都被打坏了,一家惊动。
张雪峰先生亲自出来道歉,他说:“赏花韵事,步月佳人,干吗和无知的小人计较,做这种飞沙走石杀风景的事情呢?”
话音刚落,园子里宁静下来,张雪峰先生感叹道:“此狐不俗。”(胡思乱想:张老先生果然很有狐缘,“此狐不俗”,于是藏之书房?——见《滦阳消夏录(二)》。)
[如意]
雍正末年,有官员某甲,和某乙关系很好,甲很有点家产,于是请乙为自己治理打点。后来更让乙辅佐政务,对他越来越依赖倚重,渐渐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久而久之,甲发现自己的财产多半被乙侵吞,这才知道他不是什么善类,于是试图铲除他。不料乙在他身边多年,掌握了他不少隐私,反过来挟持甲。甲悲愤异常,于是跑到城隍庙里烧了一纸控诉书。(感叹,古人的世界真是简单。)
半夜梦见城隍召见,对他说:“这人如此险恶,你为何一直对他信任不疑呢?”
甲回答说:“因为他能够事事如我意。”
城隍慨叹道:“有人能够事事如你意,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说得绝),你不仅不警惕畏惧,反而欢喜倚重,弄到这种结果,你除了怪自己,还能怪谁呢?”
[香玉]
《杜阳杂编》(唐苏鹗撰,记载唐朝异闻)记载李辅国香玉辟邪的故事,被认为是小说家言,荒诞不经。但是世上真的有香玉这种东西,只是未必像传说中那么神奇罢了。
作者的外祖母有一只苍玉扇坠,据说是曹化淳(崇祯身边的权监)的遗物,明末有人从大内偷出来倒卖。雕工非常简单朴拙,根据玉石的形状,大致刻成双龙纠缠的样子,有几点血斑,颜色犹如融化的石蜡。长时间摩挲使之发热,闻起来就有沉香的味道。
可惜后来老太太去世,此物不知去向。
注:
香玉辟邪的故事是这样的——
肃宗赐李辅国香玉辟邪二,各高一尺五寸。工巧殆非人工。其玉之香,可闻数百步,虽锁之于金函石柜中,不能掩其气。或以衣裾误拂,芬馥经年(一年),纵瀚濯(洗涤)数四,亦不消歇。辅国常置之坐侧。
一日,方巾栉(梳洗),而辟邪一则大笑,一则悲号。辅国惊愕失据。而冁然(笑)者不已,悲号者更涕泣交下。
辅国恶其怪,遂碎之为粉,没于厕中。自后常闻冤痛之声。其辅国所居安邑里,芬馥弥月犹在。盖舂之为粉,愈香故也。
[辟火]
曾有古董商人向作者兜售柴窑(柴世宗时所烧造,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瓷器碎片,开出几白两银子的天价,说是将之镶嵌在铠甲上,作战时可以避开火器的攻击。(纪晓岚心想:俺又不上战场,辟什么火器?)大家都不知道到底有效没效,议论纷纷。
作者说:“我有一个主意,把这玩意儿挂起来,咱们拿枪去打它,如果真能辟火,一定打不碎,那么几百两银子也值得了;如果一打就碎,说明是骗人的,也没理由向我们索赔。”
古董商人听了大惊,说:“公子您虽有风雅之名,古董鉴赏实在不在行(忍笑,世上是没有这样鉴赏瓷器的),这种主意都想得出来,实在杀风景,俺不和你做生意了。”说着赶紧赶紧把碎片揣进怀里溜了。
后来听说他到底把这碎片买给了某府,真的卖出了几百两银子。
作者感叹:虽说君子可欺以其方(笑,我总觉得这句话可以翻译成“遇到君子可以欺负他们老实”),但也不能用胡说八道去蒙骗啊。战场上炮火横飞,就像雷霆下击,一块小瓷片怎么可能抵挡。况且柴窑“雨过天青”(柴世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于是世上有了“雨过天青”这种颜色),天下闻名,不过是颜色精妙,到底是人工,不是神力,能够辟火?开什么玩笑。
感叹一番还觉得不过瘾,作者于是作诗一首——
铜雀台址颓无遗,何乃剩瓦多如斯?文士例有好奇癖,心知其妄故自欺。(汗,这难道不是打油诗吗?)
[梦妻]
昌吉有一户姓彭的,是被流放的犯人,他的妻子病死了,十七岁的女儿也染上了同样的病,奄奄一息。彭需要服劳役,无法照顾女儿,又不忍看她死在自己眼前,索性一狠心,把她抬到野外的树林中,不再理睬。女孩子呻吟哭泣,凄楚可怜。和彭同样被流放的犯人杨某,心中不忍,说:“您也太残忍了,世上怎么会有这样当爹的。这孩子您别管了,我愿意把她抬回家照料,活下来了做我的老婆,死了我管埋。”彭立刻和他立下字据,将女儿许配给他。
杨将女孩子背回家,悉心照料了半年,但她还是夭折了。临死前对杨说:“蒙您好心收留照料,我感激不尽,况且父亲已经将我许配给您,所以饮食起居,我从来不避嫌疑。虽然病骨支离,但还是感动留恋您的抚摩温存,也想和您有夫妻之实,以慰您的劳苦寂寞,只可惜一直苟延残喘,不堪一荐枕席,心中的悲伤惭愧,实在难以尽言。若人死之后,魂魄无知,则我只能衔您的大恩,来世再报;若死后魂魄有知,我一定来抚慰您的寂寥,到时候还请不要因为我是异类而见弃。”说着泪落数行,呜咽而死。杨也悲伤不已,竭尽全力埋葬了她。
此后,杨夜夜梦见她来到自己枕边,极尽缠绵温存,与活人没有分别,但醒来之后则一无所见。有时他深夜呼唤她的名字,她也不肯现身,但只要一睡着,她就躺在他身旁。时间一久,即使在梦里,杨也知道是梦,能够和她说话了。询问她为何不肯在现实中出现,她说:“我打听过,人属阳,鬼属阴,阴与阳交,必定以阴侵阳,对人有害。只有在人睡着之后,敛阳入阴,与鬼交接才没有危害。我蒙您大恩,万万不肯害您,而相思殊苦,报答无门,只得这样做。还请见谅。”
两人便在梦中结为夫妇,多年如一。
[熟虑]
乾隆年间,某村落忽然怪病流行,有人能够医治,一动手术立刻痊愈,不动手术则必死无疑。于是有谣传是某些医者在井水中下毒,人为地制造病变,牟取暴利。
于是有人请治理此地的官员逮捕能够医治此病的人,清查此事。该官员说:“万万不可,这事确实可疑,但一村不过两三口井,派人严守,不让人继续投毒就行了。一旦开始逮捕医者,就没有人敢为病患治疗,死者反而会更多。我们遇事应该深思熟虑,想想以后的发展,不可盲目躁动。”
这样过了一阵子,病情也平息下去。当时人们有的说此官员镇定,有人却说他姑息养奸。
作者后来在乌鲁木齐的时候,因为当地牛少,价钱很高,对农民很是不利。于是严禁杀牛,时间一久,牛多了起来,价钱果然就平复下去。但那些牛贩子听说这里牛价便宜了,都不来这里卖牛,第二年牛又少了,牛价更贵。赶紧解除禁令,还是折腾了几年,牛的问题才渐渐得到解决。
后来又有一些流民在深山中盗采金矿,渐渐聚集了几百人,围剿的话怕激起民变,事情闹大,听任他们继续干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作者安排把守进山的路,断了他们的粮食,盗采者果然出山散伙。可是散伙之后,他们没有别的生计,纷纷都铤而走险,做了强盗,地方上治安大乱,扰攘了半年才渐渐恢复。
作者由此感叹当年那地方官所说的“熟虑其后”,实在是有道理。人们遇事,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为了眼前的成效而留下了长久的祸患。